域外来风丨德国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


德国的职业教育,正如其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,举世瞩目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。在德国,不论是州政府、行业协会、企业,还是各职业学校,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都非常重视,其对于职业教育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与学习。

德国职业教育体系

德国义务教育体系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为初级教育阶段、中级教育阶段、高等教育阶段,共12年,涵盖6岁至18岁的学生。初级教育阶段可大致对应我国的小学,学制为4年。中级教育阶段分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,可分别对应我国的初中和高中。在第一阶段共有四类中学:文理中学(8年)、实科中学(5年)、主体中学(6年)和综合中学。高等教育阶段主要有四类教育机构:综合性大学及与其同等级的高校、应用科学大学、高等艺术与音乐学院、职业学院。


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处于中级教育的第二阶段,学生完成中级教育第一阶段的学习后,可以选择进入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学习。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原则上对所有学生开放,中级教育第一阶段9年级或10年级毕业的学生,均可接受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。在德国,选择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较高。根据2018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出台的报告显示,2017年接受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的学生比例为51.7%,共完成52.33万份培训合同。在新生提交的60.35万份对职业教育兴趣调查的问卷中,有65%的学生选择接受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,15%的学生选择尚不明确,另有10%的学生选择全日制中学教育。由此可见,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在德国为主流选择,是德国职业教育最突出的特征。德国是联邦制国家,职业教育主要以各州为主体,教师都是州政府的公务员,被派遣到各学校。公立学校的基础建设、教学设施等由县、市地方政府提供,采取校长负责制,管理结构扁平,管理人员少。由于实行“双元制”教育,一般的职业学校都没有学生寝室,管理压力较小。


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概述



“双元制”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。所谓“双元”,一元是指职业学校,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;另一元是企业,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。“双元制”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,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职业培训,企业是主导方,学校是辅助方。企业与受训学生签订培训合同,被企业接收的学徒工,同时接受行业协会的考核。接受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的学生,一方面要在非全日制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的理论和文化知识的教育,另一方面要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的培训。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强调学徒是为以后的就业做准备,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为30%和70%,理论课程以适应实践需要为主,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,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率。

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的特点

一是标准统一。《联邦职业教育法》和《职业教育条例》对全国统一的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的质量、要求和考试标准作出规定,确保从业者具备高水平的职业素养,这也使得德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劳动力的保障,促进了德国社会的繁荣发展。

二是以行动为导向设计课程。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,理论课程的设计以职业活动为中心,覆盖了专业所需的所有理论,知识面广、深浅适度、综合性强,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一般的专业(工种)都有13个工作模块,每个模块下又有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,每个任务都有完整的行动6步法:信息、计划、决策、执行、检查、评价。

三是双证书,为学生职业发展保驾护航。与其培训特色相一致,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会取得两类证书,一类是由职业学校提供的毕业证书,另一类是由德国工商会认证的培训证书。工商会依据企业培训生的培训日志,监督培训过程及培训质量,并组织培训生参加工商会举办的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。该结业考试的内容由学校、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教师和专家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制定,考试委员会成员负责评定理论成绩,并且辅以评估口试和实践考试成绩。若学生通过了结业考试,则授予其职业资格证书。学生学习结束后,通过考试获得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后,合同即终止,此时学生可自由选择就业机构,不受该培训企业约束。

四是培养的目标是以能力为本。“双元制”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、方法能力、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等,能够独立、专业地解决企业中的问题,而不是简单地提供岗位培训。该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基本的从业能力,而且特别强调综合职业能力。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,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。综合能力高的学生,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大部分工作岗位,而不是局限于某一工作岗位。他们在掌握了业务能力的基础上,还掌握了大量的基础知识及社会能力,其适应能力得到了增强,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做了坚实铺垫。


德国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

一是办学体制上的借鉴。我国的职业院校应大胆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,实行多样化办学,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。

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借鉴。专业还是要在典型的工作岗位上体现,在人才培养模式上,相关部门可以对一部分典型的专业岗位进行统一标准设置和检验,提高整体人才培养水平。以江西省为例,可以建立赣北、赣西、赣东北、赣中、赣南共享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,减少重复投入。

三是课程设计的借鉴。课程设计可以根据典型工作岗位,以设立典型的技能点和主要工作任务的方式来开展,以模块化、项目化、行动导向来驱动,集体备课,以够用为度,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。

四是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。当前,我国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和联系还不够紧密,应学习德国同类院校的做法,开展与企业的多向式合作。这些合作可以包括:学生在校内无法完成的实习交给企业去做;企业将内部员工的培训业务外包给职业院校来完成;学校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参与企业管理,为企业解决生产、经营上的难题;聘请企业专家及政府管理骨干定期到学校做报告;学校教授主动到企业演讲,实现信息双向沟通。

五是工匠精神的塑造需要坚守与引领。授课的德国教师都很敬业,一丝不苟,不管是奔驰培训中心,还是博世培训中心,他们的学生都是从基础的金工(削、铣、磨、钳、焊等)实训开始,逐个项目完成后才能到机加工,到数控,再到工业4.0,不能逾越。这样的学生将来才能在工作中沉得下心,练就技术本领,打造工匠品牌。▲